吉林省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刘琛琛摘录
2016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吉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粮食局的决策部署,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仗,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风险共担、市场运作、粮贷挂钩”的玉米市场化收购新机制,强化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紧紧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人卖粮、有人买粮、有车运粮”等关键环节,抓重点破难点,协调“购销储运加”各环节有序运转,全省粮食收购工作好于预期。截至4月30日,全省累计收购新粮718亿斤,其中,玉米635.2亿斤。全省粮食收购工作基本完成。
玉米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初步建立,玉米价格回归到相对合理水平。2016年新粮上市初期,加工企业收购积极,玉米价格相对稳定,最高达到0.78元/斤。玉米大量集中上市后,价格出现小幅波动。春节后,价格稳步走高,高点达到0.74元/斤,主流价格总体稳定在0.68元/斤,玉米平均收购价格比黑龙江省高0.04-0.07元,体现了优质优价。东北与中原产区、与广东销区玉米价格倒挂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吉林省玉米运至广东销区价格0.80-0.86元/斤,与美国进口玉米到港价格基本持平,进口玉米价格优势不在,有效缓解了国外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多元主体积极入市,粮食流通市场活力增强。吉林省玉米由临储政策时的“就地储”变成“全国销”,省内贸易企业与南方销区客户互动频繁,市场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的局面。新粮上市以来,在市贸易企业数量最多时达到1200余户,收购量占全省收购总量的46%,全省外销玉米280亿斤以上,相当于临储收购政策时期一整年的粮食外销量。
玉米加工产业有效激活,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玉米价格随行就市,加工企业成本降低,产业上下游价格关系逐渐理顺,企业开工率持续回升,在产的15户企业开工率达到98%以上。全省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采购成本较上年同期下降近40%,具备了与中原地区企业同等竞争的优势,是近年来经济效益最好时期,深加工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自2016年11月国家实施玉米深加工企业奖补政策至今年3月末,玉米深加工企业累计加工转化玉米106亿斤,实现利税19.4亿元,比上年增加20.6亿元。
种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发挥“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优势,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稳定优质水稻面积,积极发展杂粮杂豆等特色种植,提升质量效益。种植结构一减多增,2016年调减籽粒玉米332.6万亩,水稻、大豆、杂粮杂豆分别增加33.3万亩、71.2万亩、58.7万亩,优质水稻、优质大豆、杂粮杂豆、经济作物调增面积好于预期。“吉林大米”中高端品牌产品量价齐增,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亿元,实现了粮食增产与结构调整双赢。
农民基本收益得到保障。按照目前玉米市场价格每斤0.7-0.75元计算,种植玉米投入产出基本持平或略有盈余,优势主产区盈余较多些,收益主要体现为玉米生产者补贴。全省应发放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90.36 亿元,补贴惠及人口1082万人,农民人均玉米生产者补贴收入达到835元,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摘录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