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特色农产品情况调研报告
扶余市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花生、棚菜、马铃薯、食用菌、红树梅、鲜食玉米、杂粮杂豆等,现将我市特色产品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花生产业
花生是扶余市第二大农作物,居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之首。我市的花生生产早已成为花生产区广大农民的支柱产业,全市17个乡(镇)、场,就有增盛、三井子、新站、万发、弓棚子、永平、大林子、更新、得胜、肖家、陶赖昭、五家站、长春岭13个乡(镇)达到规模种植,面积达11万公顷。
1、我市花生的产业优势
由于我市所处的地域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部分乡镇土质沙化,生产的花生不感染黄曲霉病,为我市的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证,使我市成为全国和出口欧洲的花生重要的生产基地,。通过花生良种补贴的实施,使花生良种供种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带动了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我市的花生生产具有很强的优势,一是花生单产高。地膜花生最高单产达到了5000公斤/公顷(花生果),露地花生最高单产达到3200公斤/公顷;二是花生效益好。我市种植的地膜花生很受外地客商的青睐,去年花生价格最初不错,5.6-6元/公斤(但是,留存到今年的花生市场前景有好,市场价格目前为4元/公斤);三是花生品质好,白沙类花生在山东种植,黄曲霉菌特别严重,而在我市这种花生病菌目前还没有,因此我市的花生比较畅销;四是花生高产栽培先进技术的推广,极大地调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经营收入。花生平均单产要比前三年增产15%,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2、我市花生生产在全国及全省的地位
我国花生种植面积比较大,2016年达到441.3万公顷,总产1523.3万吨,平均单产3.45吨/公顷。
2016年我省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4.8万公顷,占全国的3.2%;产量达到49.3万吨,占全国的3.06%。我市2016年花生种植面积达到9.5万公顷,占全国的2.4%,占全省的74.3%;产量达到38.5万吨,占全国的2.4%,占全省的78%。2017年的种植面积为11万公顷。
3、花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花生连年栽培带来的重茬问题。花生连作三年后,病虫害发生严重,土壤养分失衡,造成了大幅度减产。同时,由于连年重复种植同一品种或同一系列品种,导致品种退化、老化、杂化,花生的品质、抗性随之降低,某些病虫害发生严重。
二是由于地膜花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民使用的地膜基本是非降解膜,残膜清理不净很容易导致白色污染。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严重。机电井设备缺乏,并且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四是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我市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花生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导致花生生产能力不足。
五是花生加工企业发展滞后,花生收购后大部分是经过扒皮售米,效益比生产花生油和其他产品低,商品附加值低。一旦市场行情不好,就会首先受到冲击。
六是市场波动到高价位时,部分农民盲目投入,有的农户抢着孤注一掷的心态包租土地种花生,一旦因自然灾害或市场原因造成减产减收,农民难以承受。
七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优良品种的推广。
我市花生用种量大,不但造成生产、经营分散,而且形成了农民长期自发串种的习惯,不仅严重影响了花生良种的推广速度,而且造成生产用种多、杂、乱,影响花生的品质和产量。
4、几点建议
我市的花生产业具有“四点共识”:一是种植面积、产量不存在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二是地产品种占优势;三是我市花生虽然具有地域性标识,但花生育种工作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地产品牌负历史责任;四是发展花生产业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其优势,做大做强品牌。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解决办法是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清理残膜或开发使用降解膜。
2、依托现有的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科学谋划花生出口生产基地,扩展发展花生油和花生饮品等深加工产业。
3、建议政府部门制定扶持花生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政策和技术引导,提升花生生产能力,克服农民的盲目性。
4、建议在保证本地特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依靠农业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花生育种基地,加大花生品种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5、围绕花生产业,做好产业策略。包括实施品牌战略、花生营养科学、花生文化底蕴及促销手段等。
二、棚菜产业
1、基本情况
我市棚膜蔬菜产业快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提高,蔬菜产业的产值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全市已建成沿102线和松扶南、中、北线的蔬菜基地十余个。
按照省里《棚膜蔬菜发展意见》要求,2017年我市承担的棚室建设任务为18000多亩,其中日光温室3035亩,普通大棚15000多亩。2017年上半年,已经完成标准棚室建设数量为437亩,其中温室112亩,大棚325亩;完成简易棚室2043亩,其中大棚1455亩,温室588亩。
2、分布情况
根据《扶余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内容,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规模经营、合理布局、企业运作、科技支撑的发展原则,我市规划以城区周边、沿102国道、沿扶松南线、中线、北线公路为主要分布区域,以棚膜蔬菜产业园区发展为重点,具体分布情况为: 1、城区周边:以三岔河联盟棚膜蔬菜园区、三岔河小九号村、蔡家沟小十八号村棚膜蔬菜基地为主,形成环市区蔬菜发展区域;2、沿102国道:以蔡家沟腰号、三岔河双龙泉棚膜蔬菜园区为主,以三岔河新城局、山泉堡、韩家等为辅,形成沿102国道棚菜走廊;3、扶松南线:以五家站西园子为主的棚菜基地;4、扶松中线:以弓棚子井泉为主,永平乡创业村为辅的科铁线棚菜基地;5、扶松北线:以更新南平、平安、胡家,长春岭菜社为主的棚菜基地;。还有三岔河石头城子村、李家店村,蔡家沟石家崴子村,陶赖昭陶北村、永利村,三骏乡乡约村,肖家乡立新村,新源镇小五号村,弓棚子镇弓棚子村,长春岭镇长青村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露地菜主要以三岔河李家店、石头城子、道西村、五家站菜园子、长春岭菜社等为主,遍布全市383个村的庭院菜园。
3、主栽品种及重点品牌
我市棚膜蔬菜主要以黄瓜、番茄、豆角三大类蔬菜为主栽蔬菜,基本覆盖所有棚菜产区。露地蔬菜主要以豆角、甘蓝、茄子、青椒、尖椒、西葫芦、南瓜、黄瓜、柿子、韭菜、芹菜、圆葱、大葱、大蒜等及其他叶菜类蔬菜为主,遍布全市所有乡镇村。我市的板栗番茄、黄金勾豆角等重点品牌蔬菜,享誉全国,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4、园区、标准园建设情况
2017年,我市申报了5个棚膜蔬菜产业园区,经过一年的建设,现已基本建设完成,等待验收,分别为:扶余市钱大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扶余市蔡家沟镇富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余市陶赖昭镇半拉城子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扶余市蔡家沟镇绿兴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省级补助资金252万元。扶余市长春岭镇二道林子冠龙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根据省园艺特产处《关于对2017年上半年国家设施蔬菜标准园申报意向调查的通知》(吉园特字〔2013〕6号)文件要求,我市以“扶余市新万发镇万发村顺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 扶余市蔡家沟镇绿兴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两个合作社为主体,申报了2017年上半年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
5、存在问题
一是在棚膜蔬菜发展中,由于资金严重缺乏,农民建棚积极性受挫,影响了全市棚膜经济的整体发展,扰乱了我市制定的棚膜蔬菜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另外,缺乏一个大规模、功能齐全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致使我们在市场、特别是价格方面失去主动权,这严重制约着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是存在着标识使用不规范现象,导致绿色食品生产绿标使用管理混乱,从而扰乱市场。
三是棚菜将迅猛发展,规模将急剧扩大,对销售市场是个冲击。
三、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是扶余市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年来,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大趋势下,马铃薯已成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我市马铃薯种植主要分布在肖家乡、陶赖昭镇、新源镇、三岔河镇、五家站镇、蔡家沟镇等乡镇,2016年种植面积都在4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5万吨,总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2017年由于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引导,马铃薯面积有大规模增加趋势,达到了9.14万亩,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的集中优势产区,但也存在一定风险。
(一)有利条件
1.扶余具备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条件。土质疏松、土壤富含钾素、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
2.种植马铃薯经济收入高于市内其它主要粮食作物,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
3.扶余生产的马铃薯品性优良,薯块大、整齐、淀粉和干物质含量高、表皮光滑、商品性状好,产量高,退化慢、发病少,产品销路好。
(二)不利因素
一是基地建设科技水平较低。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械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种植作业难度不断增加;由于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质量监测等技术相对滞后,建设、科研资金短缺,加之大面积的重茬种植,致使脱毒薯退化加快、土壤性质改变,给基地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是随着马铃薯单产、总产的不断提高,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但马铃薯的贮藏能力和贮藏条件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主要表现为:种薯贮藏条件差,病害传染多,易造成单产低;商品薯贮藏能力低,没有贮藏增值的概念,不能错季销售增值;加工薯贮藏能力低,不能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造成企业加工周期短。
三是产业机制运行不够完善。目前,马铃薯产业初步形成“种植生产——加工转化——市场销售”的产业开发链条,但因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缺乏有效服务而导致脱节,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是政策支持不到位。政府主导的繁育体系建设滞后,配套支持基地应用技术和技术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弱。农村金融体制不配套,在基地建设中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五是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加工龙头企业由于受市场、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生产水平、技术装备、产品档次、规模效益徘徊不前,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带动能力差、市场驾驭力弱。
四、红树梅产业
红树梅是我市新兴产业,2012年刚刚起步,目前扶余市从事红树莓产业经营的有两家,一是扶余市双合浆果种植有限公司,二是扶余市肖家乡红树莓生产专业合作社。面积达到了750亩,由于红树莓栽培效益明显,规模迅速扩大,发展趋势看好。
(一)扶余发展树莓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
扶余市位于吉林中北部,地处长春、哈尔滨两省会城市中间位置,京哈铁路、哈大高铁、长余高速、102国道、301省道及其他县乡公路均穿扶余而过,铁路发达,公路交织成网,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2、土地资源优势
扶余市地处松内平原腹地,土壤肥沃,是全国产量大县,拥有耕地32.2万公顷,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以黑土、黑钙土为主,适宜树莓栽培。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鼓励高效益、高附加值作物栽培,优化种植结构,让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3、气候特点
扶余属东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降雪稀少,江河结冰,大地封冻时间长。年平均气温4.5℃,年无霜期145天,气候适宜,非常适合树莓栽培。
4、劳动力资源
种植树莓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采摘费时费工,需要大量劳动力。扶余地区剩余劳动力多,人工价格低,可降低采果成本,同时也可有效的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5、技术简单
树莓适应性强,栽培比较简单,管理容易。一般的仁核果树的修剪需要专业的技师才能胜任,而树莓的修剪非常简单,只要看一眼或是听别人介绍一下就能进行了。另外,树莓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较为相近,因此栽培技术措施相似,一块基地可以种植几个品种。
树莓的病虫害很少,只有在尚志地区发现过对树莓产量可产生较大影响的病害虫害各一种,但是可以有效防治。这可保证成功栽培,有利于降低成本,方便发展绿色产品。
6、效益期长
树莓定植第二年即可结果,3-12年是盛果期,稳产达20年。相比大多果树来说,结果要早,盛果期要早三年以上。能提前收回投入,快速取得经济收益。
树莓的产量大约在1500斤/亩左右,非常稳定,绝没有大多果树的大小年问题。
(二)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树莓生产受品种更新、技术推广、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周期一般在15年至20年。下面以10年为一个生产周期,按2014年物价:人工采收每市斤1元,每亩产量1500斤,计算树莓亩产效益,价格不变,生产周期越长效益越高。
1、夏果型树莓:夏莓的优点是丰产,但费时,一般七月初摘果,正是雨季,易错过摘果期而减产。所以我市不适宜栽种夏莓。夏季树莓一般3.5元/斤,亩产量约为2400斤,亩产值8400元,每亩成本约3500元,每亩纯收益4900元。
2、秋果型树莓:秋莓的特点是果质好,摘果期一般在8月17日左右,错过了频繁的雨季。 夏季树莓一般4.0元/斤,亩产量为1600斤,亩产值6400元,亩成本为3000元(因为不需要埋土和撤土、以及埋架杆绑铁线),亩收益可达3400元。
3、苗木收入:树莓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亩栽1000株,次年可繁殖苗木10000株,最低售价1元/株,亩产值达1万元。
(三)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由于我国栽培红树莓时间较短,我市也是近几年刚刚兴起,农户对红树莓了解甚少,对其栽培效益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树莓产业的发展。所以要开展宣传培训,提高人们对红树莓的认知,寻求稳定的销售渠道,适度扩大栽培规模,推动产业发展。
2、冷链系统缺乏。红树莓属于连续采摘鲜果产品,其保存需冷库保鲜储存,运输也需保温车运送,但当地冷库及冷链运输车辆严重缺乏,限制了树莓产业发展。应积极争取、吸纳资金,完善冷库保鲜及冷链运输功能,形成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
2017年8月,树莓就要进入采摘期,今年树莓果实长势喜人,但是,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原有的贮藏设施已无法满足存储需求,主体通过农业系统申请了建设贮藏设施项目,但尚未批下来,迫切需要冷设施建设。
3、深加工产品处于空白。红树莓可以食用鲜果,一般果实采摘后都马上进入冷库贮藏,然后卖给辽宁等地的客户。目前,主体正在寻找可以自己加工产品而提升附加值的途径。
4、水源不充足。树莓属浆果类,需要充足的水份,20内不下雨,必须要人工灌溉,目前种植区缺少充足的水利设施。
(四)发展前景
扶余市红树莓已经种植了6年,种植面积已达到了750亩。目前全市有两家经营红树莓产业的主体。作为龙头企业建立冷库,建立基地,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方式”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自己基地种植的同时可与农户建立订单农业,收购种植户鲜果冷储后统一出售,或销售给深加工企业,效益非常可观。同时解决了农户资金、种植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农户又得到了实惠,可以实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双赢。并做到了“一次性种植连续多年受益”的植物品种栽培模式,走“生态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两家主体也正在协商合作事宜,充分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并计划上马深加工项目,生产果酒、果汁、减肥茶、药品等,实现利润最大化。
五、食用菌产业
我市食用菌种植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有10个乡镇发展食用菌产业,但只有有3个规模化生产基地,主要品种有平菇、白玉菇、金针菇等。
食用菌产业发展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扶余市属国家商品粮重点市,是玉米生产黄金地区,但随着玉米临储价格的取消,迫切需要改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尽快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水平。经过认真分析、论证、考察,我市提出了科学发展市域农村经济总体目标,明确指出,要把食用菌生产加工产业作为全市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高效产业之一来抓。
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是扶余市“大资源,大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市玉米资源丰富,生产食用菌原所需原料玉米芯充足,剩余劳动力充足,原料资源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目前,我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乡镇达到10个,种植各类蘑菇达到200万袋,全年可生产蘑菇(鲜品)3000吨,创产值1500万元,综上所述,在我市发展食用菌产业前景看好。
食用菌产业具有规模效益和产业聚集效应,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扶余食用菌主导品种——小黑平菇,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其核心竞争力是原料足、成本低、单产高、品质好、销路好,单产比其他地区高出50%以上,因此在扶余市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项目非常必要且可行,产业的建设对做大做强产业具有积极的意义。扶余市发展食用菌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农户积极性高。自92年以来,凡是参与食用菌生产经营的农户总体效益相比其他行业高,这就是调动农户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是农户生产技术过硬。农户通过多年的生产栽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又进行了指导和培训,使得他们全部掌握了一套过硬的生产技术,致使单产相比其他地区高出近50%;
三是食用菌销售集散地正逐渐形成。扶余市地处长春、哈尔滨两个大城市之间,产品可以快速低成本进入消费市场,还从未出现滞销现象,而且销量正在逐年上升。随着人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城市消费需求也正在逐年增长,出口量也在上升。
四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绿色食品办公室,派专人协助抓食用菌产业化经营生产工作,并为种植户协调贷款。因此,我市确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项目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项目建设条件成熟、优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可观。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资金不足。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高效产业,但目前合作社及社员投资,投入资金短缺。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园区土地使用需要政府统一协调。
三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六、鲜食玉米产业
扶余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最初农户只是在庭院种植,除去自食外,剩余的拿到市场上煮食或烤食出售,规模和利润都很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增加营养、调剂口味的一种时尚食品,鲜食玉米正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新兴玉米产业。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扶余市三川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三川公司从2005年开始产业化生产加工鲜食玉米,现有种植基地2100亩,主要分布在扶余市三骏乡的乡约村。年生产加工成品鲜食玉米550万穗,品种有黑糯301、京科糯2000等。注册商标为“大卉”牌鲜食玉米。
扶余市三川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大卉”牌鲜食玉米,已有10年的市场销售影响力,鲜食玉米品种主要为速冻玉米、真空玉米、甜玉米罐头等产品。有足够的销售渠道和固定的销费群体。分别与北京、山东、内蒙古、松原、吉林等地区的食品销售企业建立了供销关系,年销售“大卉”牌鲜食玉米550万穗。
2、扶余市弓棚子镇万生村顺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1)合作社基本情况
顺达合作社由弓棚子镇万生村杨立军等5人发起,于2014年注册,入社成员41人,带动农户4000多户,主要分布在弓棚子镇、三骏乡、肖家乡、新万发镇和临近的宁江区善友乡。
2016年,合作社尝试种植黑糯玉米和黄玉米98公顷,马铃薯50多公顷,仅鲜食玉米经营性纯收入就达到1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而种植普通玉米的经营性纯收益仅5000元/公顷(自己的土地),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周边农户种植鲜玉米的积极性。2017年,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自己种植鲜玉米700公顷,与农户签订订单4160公顷。
(2)流转土地的形式
一是合作社直接转包土地,转包费8000元/公顷;二是入股土地,入股的土地年终保底收益8000元/公顷,享受合作社的年终分红。三是订单农户的土地,由合作社负责机械化耕作,收取机耕作业费、种子和化肥费用共计7000元/公顷。
(3)产品销售
合作社与海南签订订单4000万穗,约300公顷,与长春签订订单约500公顷。由订单公司提供种子、肥,负责监管,合作社负责田间作业。收购价格1.5元/穗,年终预计经营纯收益可达到30000元/公顷。
合作社与松商北鲜黑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签订订单4060公顷,由北鲜公司提供种、肥,由合作社负责机械化耕作,共向农户收取费用7000元/公顷(该项费用由农户银行贷款支付,贷款担保人为北鲜公司),农户只负责田间锄草,合作社收获后支付农户2.4万元。公司收订单鲜玉米0.41元/穗。合作的经营收入主要包括为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收入、自己生产的化肥销售收入、间种的马铃薯销售收入。
(4)业务指导和收益保证
由北鲜公司负责耕种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为了保障农户的利益,农户不直接支付前期生产投入费用,而是由北鲜公司负责协助办理担保贷款,担保人为北鲜公司。
(5)剩余劳动力
合作社及化肥厂雇长工70人,每人1900元/月,无论闲忙。零工每人100元/日,这样可解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二)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几年来由于产业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我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农产品产量和效益稳步增长。但是,由于气候条件和经营管理不善的影响,造成了个别年份效益低下的情况,即“产品不低效益低,产量不高成本高,增产不难增效难”。针对这一问题,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强化管理和技术应用,不断拓展市场,实现产业链的互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的占有率,为我市鲜食玉米深加工开辟了一条新路,对实现扶余效益农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市鲜食玉米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鲜食玉米不同于饲料玉米,是高品质的食用玉米,从种子到产品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鲜食玉米价格是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的,农民种植鲜食玉米收益大大高于种植饲料玉米收益。对于农民来讲,投入到鲜食玉米生产当中有利可图,即便在利润率有所波动下,也有相当大的优势。鲜食玉米加工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由于鲜食玉米采摘时间早,采收后茎叶营养丰富,可作为畜牧饲养业优质饲料。用鲜食玉米茎叶饲喂奶牛比喂青草产奶量可提高10%以上。鲜食玉米产业扩大不仅符合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青饲料的需求,同时更加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发展空间巨大。
七、杂粮杂豆产业
杂粮杂豆是相对于玉米、水稻、大豆、薯类等大宗粮食作物而言的,其特点是小、少、特、杂,在生产中表现为抗旱、耐瘠、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种植方式灵活多样。在干旱少雨、土壤瘠薄、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三井子镇、增盛镇、新万发镇等乡镇,杂粮杂豆经营收入一直是当地农户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内栽培的杂粮杂豆种类有荞麦、糜子、谷子、高粱、绿豆、小豆、豇豆、芸豆、黑豆、黑米、花生等十余种。
(一)杂粮杂豆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4年全市杂粮杂豆种植面积60万亩,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4%。产量约3.4亿斤,产量大的主要有花生、高粱、谷子、绿豆、红小豆,尤其是花生产量达到2.55亿斤,占杂粮杂豆总产的75%。全市17个乡镇均有种植,种植区域以三井子镇为主,辐射周边的增盛镇、新万发镇、新站乡、弓棚子镇、大林子镇、永平乡。
近年来,杂粮杂豆生产效益和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杂粮杂豆的产业发展,使得我市的杂粮杂豆产业化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以花生、小米、黑米、黑豆、绿豆、红小豆为主的杂粮杂豆生产发展迅速,生产种植、加工形成规模,销量渠道畅通,优势龙头加工业蓬勃发展,种植、加工效益逐步提高,杂粮杂豆生产优势逐步突现。以种植加工花生、小米、绿豆、红小豆为主要产品的龙头企业有吉林秋之坊食粮有限公司、吉林省增盛永食品有限公司、扶余市万顺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黑米、黑豆为主要产品的龙头企业有扶余市盛世谷物有限公司。
龙头企业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吉林秋之坊食粮有限公司在新万发镇同意村建设绿色小米生产基地1200亩,在三井子镇天启村和八井子村建立无公害花生生产基地1500亩、杂豆生产基地1200亩;吉林省增盛永食品有限公司分别在增盛镇、新站乡、弓棚子镇建设小米生产基地面积4550亩,花生生产基地面积5200亩,其他杂豆生产基地面积6250亩;扶余市盛世谷物有限公司在更新乡、五家站镇、新站乡建设黑米生产基地面积4000亩,黑豆生产基地面积1250亩;扶余市万顺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新万发镇、三井子镇、弓棚子镇建设花生生产基地1650亩,小米生产基地面积1200亩。
龙头企业以生产加工优质花生、黑米、黑豆、小米、绿豆、红小豆等农产品打造了“秋之坊”、“增盛永”、“万顺达”、“大金食祖”、“东北盛市”等名优、绿色食品品牌,带动我市杂粮杂豆产业发展。花生品牌有“秋之坊”、“增盛永”、“大金食祖”,小米品牌有“秋之坊”、“增盛永”、“万顺达”,黑米、黑豆品牌有“东北盛市”,绿豆、红小豆品牌有“增盛永”、“秋之坊”。产品远销哈尔滨、长春、沈阳、上海、北京、大连等地,年销售量达到0.15亿斤,以其优良的品质,深受国内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尤以“增盛永”小米品牌享誉全国。
(二)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1、有利因素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惠农、惠企政策,给企业和农民吃了定心丸。
二是我市位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交界地带交通便利,产地原材料供给丰富,运输成本较低。同时,我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杂粮豆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对杂粮杂豆新品种的推广和规模化种植提供有力的基础,生产种植加工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三是随着膳食结构的细致化,人们对杂粮杂豆品种的认识越来越高,消费人群也越来越多,而我市的杂粮豆产品享誉四方。我市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水、土、肥、气极少污染,生产的杂粮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绿色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四是近几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杂粮杂豆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大幅度提升,一般高于大宗粮食2~4倍。另外,杂粮杂豆的生产成本比大宗粮食作物低很多,如遇灾年歉产或粮价下跌,杂粮杂豆的效益不低于甚至高于大宗粮食作物。
2、不利因素
一是土地问题。由于生产基地是企业通过租赁方式流转来的,流转费较高,增加了生产费用,而且租期5年、10年不等,租赁到期后对相关政策有顾虑。
二是资金问题。企业由于前期的投资较多,导致流动资金短缺,而且土地抵押手续贷款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
三是设备设施问题。随着销售市场的不断拓展,现行的生产加工设备和原材料储存等以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需更新和改造设备。
四是生产技术问题。我市仍有一部分特色稀有杂粮杂豆生产仍处在广种薄收、粗放管理的落后状况,新品种推广速度缓慢,质量不稳定,深加工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杂粮杂豆市场
三井子杂粮杂豆市场是一个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杂粮集散地,是农业部定点市场、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之一。“扶余四粒红”花生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在三井子镇太安村设立“四粒红花生”试验示范基地。三井子镇于2004年投资9000万元建设了三井子杂粮市场一期工程,占地10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规划了杂粮市场购销区域。2012年,启动二期工程,占地24公顷,基础设施部分投资2802.6万元,修建了水泥路、地下排水以及杂粮市场大门等基础设施。2014年末,经松原市政府批准成立三井子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
目前,三井子镇杂粮市场花生购销业户中有执照、门店和加工筛选设备的有428户,粮食加工业户发展到140户,杂粮深加工产品的知名度日益提高,部分产品在世博会、省农博会上获得奖项。市场收购半径达到500公里,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年交易量150万吨,交易额110亿元。其中不乏大型农产品龙头企业参与,如鲁花集团在扶余的花生收购量达10万余吨。畜牧养殖加工方面,以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投资32.6亿元的2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工程项目为拉动,整体提升畜牧养殖加工及饲料加工生产能力。商贸物流方面,由沈阳铁路局投资3.2亿元的沈铁物流园已经完成规划及征地工作,沈铁物流园的建成,将进一步增强三井子镇的聚集力,促进农畜产品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在杂粮收购旺季,在市场内吞吐杂粮的各类运输车辆5000余台,餐饮服务场所发展到89家。各行业的兴起,拉动了劳务经济,有6000人常年在镇内务工,收购旺季可达1万人。杂粮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三井子镇总体建设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从无到有,开发面积达38万平方米。各国有银行存款额最高达12亿元,贷款额近1.5亿元。同时,为了促进三井子杂粮市场进一步向精深方向发展,积极配合扶余市招商引资,注重金融配套服务的建设,解决商户融资难题,带动地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